“把支部建在援外項目上”系列簡報之一
始終把執行好黨的援外政治任務擺在第一位
——援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項目黨建工作有特色、效果好
編者注: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宣傳典型,交流經驗,促進各援外項目不斷加強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為援外項目順利實施和提升援外項目綜合效應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經濟合作局黨委將于近期推出“把支部建在援外項目上”系列專題簡報,供參考學習。
中馬友誼大橋項目是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重大援外項目,自2016年3月開工以來,項目管理組和施工技術組在國內派出單位黨組織和我駐馬使館黨委的指導下,在駐項目現場專職代表的協調下,堅持黨建和項目建設同頻共振,有效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和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為項目建設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
一、狠抓政治學習不放松
由于該項目建設規模大,黨員人數較多,項目管理組和施工技術組分別組建了黨支部。管理組黨支部成立于2017年2月15日,黨員人數5人,組長郭俊禮兼任支部書記;施工技術組黨支部成立于2016年1月6日,黨員人數22人,入黨積極分子9人,副組長王超兼任支部書記。
為扎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在緊張生產的同時,黨支部按照上級黨委部署,緊跟國內政治形勢,每月定期召開黨員大會,傳達文件精神和重要指示,學習黨章黨規、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統一思想認識,不斷形成合力,有針對性地探討大橋建設過程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尋求解決方案,制定階段目標,推動項目順利實施。
二、提高執行援外任務的政治站位
通過加強黨的建設,項目管理組和施工技術組充分認識到執行國家援外項目是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管理組黨支部提出“講政治,顧大局;重合同,守信譽;談合作,謀共贏”的大橋建設管理理念,不浮躁,不做樣,強化現場管理的職責意識和援外使命意識,嚴把工程質量和技術關。施工技術組提出援外項目“政治第一,經濟第二”,積極配合我駐馬爾代夫使館、商務部對外工作需要,做好與外方的溝通、互動工作;多算政治賬,少算經濟賬,主動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確保項目關鍵線路和節點按時保質完成,以實際行動踐行政治擔當。
三、結合項目實際開展特色黨建活動
兩支部注重開展特色主題黨日活動,通過組織黨員收看黨的十九大開幕式、邀請大使講黨課、主題座談、節日慰問等活動,互相學習,加強交流。2017年國慶節前夕,兩支部聯合開展“Here, We stand for China”——歡度國慶、喜迎“十九大”主題黨日活動,號召全體黨員領會主題精神,以實際行動踐行援外使命,為國爭光。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項目黨支部精心策劃、成功舉辦“國際友誼日文化交流活動”,讓馬民眾學寫中國漢字、學說中國話、學用中國筷子?!拔沂菢蛄涸O計師”活動環節更是吸引當地200余名小朋友參加,收到作品100余幅。每月舉辦“營地開放日”活動,邀請馬當地民眾走進大橋施工現場,參觀建設過程,近距離感受中國政府和人民無私援助的深情厚誼與大橋建設者們忘我工作的奉獻精神,不斷促進中馬兩國民心相通,有效地增強援外項目綜合效應。
四、把黨員培養成“尖刀利兵”
該項目工期緊、施工技術復雜、協調難度大,要調動全體項目建設人員的積極性,必須充分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施工技術組黨支部提出“把優秀的人才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尖刀利兵”,組織開展“黨員領跑、青年先行、班組共建”為主題的“黨員+”主題實踐活動,在各班組樹立領銜示范黨員和青年骨干,將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學習教育、考評與施工生產緊密結合,每月支部會議進行點評,在全體職工中營造向黨員學習、向黨組織靠攏的積極氛圍,涌現出一批感人事跡。
黨員、施工技術組組長林樹奎在患登革熱期間,不顧醫生叮囑,奮戰在一線。黨支部書記王超患登革熱被下達病危通知書,歷經20余天治療,2次輸血3000毫升才轉危為安,出院當天即奔赴生產一線。黨員、施工技術組總工程師程多云、副組長游新鵬,為吃透珊瑚礁地質條件的建橋工藝,帶領科研人員連續6個晝夜蹲守在現場開展工藝試驗研究。黨員、施工技術組副組長李洪軍、郗永磊帶領黨員鄧小華、趙冬曉等同志,駐守在3艘浮吊船上,與工人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200天不到200個小時的窗口期內,完成了37根主橋棧橋鋼管樁、5個起始平臺、760米棧橋貝雷梁以及35根主橋鋼護筒、5個大型鉆孔平臺的吊裝、施沉作業,為大橋建設由水上變陸上作出重要貢獻。黨員、施工技術組副組長汪磊、組長助理史真剛帶領黨員鄧小華、張友亮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干勁,合理調配,硬是在12天船期內完成馬海關關長認為至少需30天才能卸完的5萬噸散貨。黨員、管理組黨支部書記郭俊禮堅持原則,嚴控質量,因表現突出被馬爾代夫住建部授予“2016年度中馬友誼大橋建設管理突出貢獻個人”。